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行业信息>行业动态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专题》内容简介
日期:2021年12月30日    来源:    浏览量:4137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专题》内容简介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编写组


2017年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启动编制《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工作,总体目标和定位是以第三方视角、真实的数据和实际的调查,对我国科技期刊总体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预测,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期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借鉴国际典型经验,研判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目前已连续编制出版了五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2018201920202021),在国内科技期刊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为图书馆重点馆藏图书、科学编辑手边的工具书。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2021))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为主题,依托官方数据和国内外知名数据库,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剖析存在问题,总结发展规律,梳理和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及科技论文的总体情况,以数据形式呈现我国科技期刊整体现状,研究开放科学特征、开放科学平台和开放出版进展,借鉴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国际学术出版变革,探讨开放科学环境下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态势,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蓝皮书(2021)》的数据来源有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期刊年检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InCites数据库等。

《蓝皮书(2021)》的编写是在专家委员会和编写委员会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调研、数据检索、科学计量学、专家咨询等多种方法,以数据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剖析问题、总结规律,致力于客观、准确地呈现事实和相关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到科学的趋势预测。


2 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发展现状

2.1 总体情况

截至2020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63(本书所指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数据不含未参加2020年期刊年检的数据,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科技期刊数据)

我国各地区(注册地)出版科技期刊数量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居前五位的省区市出版的科技期刊数量占期刊总量的一半以上(53.47%),依次为北京(1629,32.82%)、上海(355,7.15%)、江苏(254,5.12%)、湖北和四川(均为208,4.19%)

出版周期以双月刊(1941,39.11%)和月刊(1804,36.35%)为主,这两种类型期刊的数量约占总量的3/4

从文种分布看,中文科技期刊占绝大多数(4404,88.74%),英文科技期刊有375(7.56%),中英文科技期刊有184(3.71%)

从学科分布看,基础科学类期刊有1558(31.39%),技术科学类期刊有2259(45.52%),医药卫生类期刊有1146(23.09%)

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定价相对偏低,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我国科技期刊平均单价为29.01元。

2.2 主管、主办和出版情况

我国4963种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分布分散。共有1311个主管单位,平均每个主管单位主管期刊3.79种。基于第一主办单位的统计显示,共有3140个主办单位,平均每个主办单位主办期刊1.58种。共有4261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期刊1.16,其中出版1种科技期刊的出版单位共有4069(95.49%)

2.3 科技期刊办刊队伍状况

我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总数为37295人。人员构成以采编人员为主(58.22%),人员身份以在编人员为主(65.63%),学历分布以本科学历为主(45.07%),其中英文科技期刊以博士研究生(34.55%)和硕士研究生(43.56%)为主,职称分布为:中级占27.79%,副高级占22.24%,正高级占18.77%

2.4 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中文科技期刊的主要影响力集中在国内。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2020)》和《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6—2020),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刊均可被引文献量从2015年的295.44篇降低到2019年的286.19,呈下降趋势。国内外总被引频次从2015年的794.84万次,上升到2019年的820.04万次;2015—2019年中文科技期刊国内被引频次在其国内外总被引频次中的占比高达95.68%,可见中文科技期刊的主要影响力集中在国内。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6—2020),中文科技TOP期刊2015—2019年的刊均他引影响因子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为20.14%;5年刊均即年指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为26.63%。《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共1122,其中Q1区期刊85,占入选中文科技期刊总量的7.58%

2.5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态势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我国英文科技期刊2015—2019年的国内复合被引频次均值为23.27万次,国际被引频次均值为30.17万次;被国内外文献引用的总频次5年间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3.90%。自2016年开始,被国际文献引用的频次已超过被国内文献引用的频次,2019年国际文献引用占比已达到69.18%

与此同时,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在国内的被引频次自2016年起呈下降趋势,2015—2019年国际被引频次年均增长率高达21.77%。我国英文科技期刊5年刊均复合影响因子呈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0.837,年均增幅为5.21%。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

2.6 我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进展

2020,我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进展良好。(1)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主要数据库收录期刊数量不断增多,优秀科技期刊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我国新创英文科技期刊表现亮眼,原创性重大影响力论文涌现。(2)国内数据库收录期刊数量稳中有升,国内关注度持续提升。被国内主要核心期刊或索引数据库收录期刊数量稳步增长,国内被引、下载频次迅速提升,高被引论文表现突出。(3)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编辑人才脱颖而出。参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院士等领域泰斗级重要专家和国际科研人员成为重要的办刊力量;编辑行业交流异常活跃,培养机制与时俱进,形式多样,优秀编辑人才脱颖而出。(4)科技期刊协同发展,集约化办刊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期刊管理专业化,行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期刊多模态发展,集约运营能力不断提升;全球视野开放办刊,深层次多领域合作发展。


3 我国科技期刊发表论文整体现状

3.1 我国SCI论文产出和SCI期刊发表论文情况

与中国作者发文规模相比,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以下简称中国SCI期刊”)的发文量远不能满足现实发文需求。2020年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45%,同期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比例达到25.85%2020,中国作者共发表SCI论文549845,其中25766篇发表在中国SCI期刊上,4.69%,中国作者贡献了中国SCI期刊83.81%的论文。

2020,中国SCI期刊高被引论文数为444,占同期全球高被引论文数(21264)2.09%;中国作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为7920,占同期全球高被引论文数的37.25%

2020,中国SCI期刊发文数量前100位的机构中,来自中国的机构有93个。中国机构在中国SCI期刊发文的被引频次排名前1%的论文百分比”(1.43%)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8.74%),均略低于中国机构全部SCI论文的该项指标(1.53%10.96%)

2020,全球有17个国家发表SCI论文超过4万篇。发文量前5位的国家中,中国作者发表论文数位列第1,中国SCI期刊发文数位列第5,引文影响力和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分别位列第1和第3

3.2 我国科技期刊发表论文总体情况

2019CNKI收录的4399种中国科技期刊共发表可被引论文129.8万篇,刊均发文294篇。60个学科中发文超过1万篇的有35,35个学科的发文量占论文总量的91.51%,占比在5%以上的学科有5,依次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87673,6.79 %)土木建筑工程”(85376,6.61%)交通运输工程”(74833,5.79%)内科学”(73000,5.65 %)护理学”(71957,5.57%)

2019,中国科技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前5的地区是北京(125424,9.71%)、江苏(107230,8.30%)、广东(90647,7.02%)、河南(77345,5.99%)和山东(71366,5.53%)

2019,中国科技期刊发文机构中,高等院校(不含大/中专学校)36.66%,医疗机构占28.43%,企业和科研机构分别占13.57%9.95%,事业单位、大/中专学校和中小学、幼儿园等其他类型机构的发文合计占比为11.39%

2019,中国科技期刊发表的基金论文498843,占中国科技期刊论文总量的38.44%,资助论文量最多的前10种基金中,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基金外,河南、江苏、山东、广东、陕西和浙江等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力度也较大。


4 开放科学发展概述

开放科学旨在建立一种促进科学创新的生态系统,为人类面临的复杂性全球问题寻找科学的解决途径。

4.1 开放科学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态概念

开放科学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科技论文的开放获取、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科技平台的知识融合、科研群体的广泛参与以及不断涌现的其他新型科学生产交流模式。开放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出版机构、科研资助机构以及科研教育机构等主体的内在推动,同时也需要法规政策等制度建设的外在保障。

4.2 中国已具备发展开放科学的基础

在全球开放科学大趋势下,中国也在不断探索开放科学的多种实践形式。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开放数据、开放平台和参与式科研等实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具体体现在:(1)中国的开放获取论文、开放获取期刊、开放平台和参与式实践活动数量不断增加;(2)科研人员、出版机构、资助机构和科研教育机构等主体对开放科学的关注与推动逐渐增强;(3)与开放科学相关的制度建设都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3 中国将继续探索开放科学的发展实践

我国政府部门、科研教育机构、科研人员、出版机构等利益攸关方对于开放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追求早已兴起,基于国际开放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内科技资源共享需求,开放科学必将成为我国科技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我国开放科学发展将对世界开放科学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推动开放科学进程中必须着眼全球人类福祉,探索多元、多样的开放道路;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有序有组织做强资源共享等技术支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伦理和科技共同体自律。


5 开放科学环境下的科技期刊出版

开放科学运动推动了学术出版生态的变革与重塑,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术交流生态系统变化与科学研究范式转变的关键驱动力和重要表现。

5.1 开放科学运动推动了学术出版生态的变革与重塑

科技期刊具有注册、审核、传播、保存科研成果的功能,对于开放科学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特征具体表现在:(1)科技论文开放获取以金色OA 与绿色OA 为基本实现途径,内容质量、论文版本、开放方式、版权所有、开放许可、价格费用与开放利用等成为国际科技论文开放获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过程关注的重要内容;(2)国际出版集团所进行的各种开放科学的战略与举措,既有知识服务的创新,也有商业模式的创新;(3)开放获取平台在开放科学环境下为研究成果的不限制访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台的数量随着全球开放科学与开放获取运动的推进也在不断攀升,包括开放获取平台、开放获取知识库网络、预印本平台、数据中心、数据知识库和数据出版等;(4)随着开放获取运动和开放科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采用开放同行评议模式,进一步促进同行评议的公平、可靠和高效,保证期刊学术质量,提高开放科学的透明度。

5.2 中国科技期刊正在朝向开放科学转型

我国科技期刊的开放出版现状,主要聚焦在不同机构的开放共享声明、我国学术论文实现全文开放的不同形式、数据出版等。文献领域和数据领域正在相互学习与融合,在全球开放科学的影响下,正在尝试新的论文评价与数据评价。

5.3 中国科技期刊能够为世界开放科学作出贡献

开放科学在扩大传统出版领域的同时,也为中国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实践过程中的创新举措,能为中国的开放科学发展提供助力。我国科技期刊面临开放科学理念下的全球学术论文发表、记录、传播、存储、服务、共享模式的学术出版传播新挑战,正在进行从内容、质量、规范到发展模式方面的重大变革,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新兴变化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态势。


6 专家学者纵论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出版

为促进开放科学时代学术出版的发展,中国科协先后多次组织召开相关专家座谈会和科技期刊论坛,邀请政策/管理专家、期刊编辑/管理者、开放科学研究者、一线科学家、学术出版机构和产业机构负责人等开展座谈和研讨,共谋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与传播交流。

专家论道版块,结合2021年中国科协开放科学高层次研讨会、开放科学对科学数据共享与管理的影响及应用小型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推动开放科学:共享·共赢·可持续等相关会议或论坛的报告和主旨发言,有针对性地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开放科学环境下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受邀的专家学者分别从开放科学的发展理念与政策评述、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实践与发展、开放科学时代学术出版发展对策等方面,结合我国开放科学现状,从不同角度探讨开放科学环境下的我国科技期刊在政策层面、开放出版、开放数据、技术层面、服务层面的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